马新独特文化—峇峇娘惹文化

The Little Nyonya: China version

最近由中国翻拍的《小娘惹》这部电视剧非常火热,不仅仅反应了二战时期的马来亚的人民生活,它也展现了丰富的峇峇娘惹独特的文化。
虽然中国版的《小娘惹》在语言和建筑方面少了一些南洋的味道,但是中国电视剧红遍全世界,至少这部《小娘惹》可以让这即将消失的峇峇娘惹文化再次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并让这独特的文化流传下去。峇峇族群遍布几个东南亚国家,所以不能一概定论。这篇文章会把重点放在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并作出比较。

峇峇娘惹的历史背景

峇峇娘惹,是马来文的译音 (Baba and Nyonya) 或称“土生华人”、“海峡华人” (Peranakan Chinese/Straits Chinese) 。这群人多数是在15世纪时,从中国福建和广东两省南来马来半岛的中国人和当地土著通婚所生下的后代。峇峇族群是非常少数的,除了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和马六甲可以看到峇峇娘惹的踪迹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峇峇是男性的称呼;娘惹则是女性的称呼。

The Chinese migration routes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马来半岛,峇峇娘惹会用“土生华人”即土生土长的华人来区别自己和刚从中国南来的中国人,称为“新客”。这时期的“土生华人”和“新客”的分别非常明显,而且非常重要,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都不太一样。而且这时期也被称为峇峇娘惹的 “黄金时期” ,马来半岛的商业活动多数都和他们有关。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峇峇族群的发源地。峇峇文化独特,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他们所继承的中华文化又混合了当地的马来文化,把马来语、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峇峇娘惹可谓当世的特殊民族,如今若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话,他们的孩子并不是峇峇娘惹,而是混血儿。

Nyonya

海峡三地的峇峇语言不一样?

英殖民时期,海峡殖民地 (Strait Settlements) 指的是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因地域关系,这三地的峇峇语言都不太一样。峇峇娘惹的祖先多数是福建人,少部分为客家、广东、海南和潮州等,所以语言上多数会受到中国方言,比如福建话和马来话的影响。

Strait Settlements (red colour)

峇峇族群说的是“峇峇马来话”,所以三地峇峇族群的马来词汇上也不大一样。比如“穿”,正统马来语是“pakai”,峇峇马来语是“paké”。再来峇峇语言也会受到中国方言的影响,比如“punya”,在峇峇马来语中非常常见,这一词相同与福建话的“他的 (ei)”。“Dia punya seluar ,而不是 seluarnya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北马区常常都会听到“punya”这一词。

马六甲峇峇可说是最原始的峇峇族群,他们所受到的马来文化影响最大,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多数是以马来话为主,并混合一些福建话的词语。槟城的峇峇则是以福建话为主,受马来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以华人为主的槟城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至少有三大波的华人移民涌入槟城。至于新加坡,海峡殖民地于1826年成立后,海峡殖民地的首府就从槟城迁到新加坡,许多英国政府部门都设立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峇峇则是最善于和英国人打交道,所以在他们的日常谈话中都是以英语为主。峇峇族群精通三语,这是他们的优势。

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除了语言方面不一样以外,文化方面比如饮食、宗教、习俗等也会受到地方上的影响而改变。马六甲的峇峇文化华巫交融;槟城的峇峇文化华风犹存、新加坡峇峇则比较西化。

饮食文化

娘惹食物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非常受欢迎,而且现在娘惹餐厅也逐渐增加。娘惹菜是中国菜混合马来菜得出的菜色。娘惹菜有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久而久之,娘惹菜就变成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独特美食之一,也广泛流传至家家户户,所以在马来西亚人的家常菜里常常都会看到一些娘惹菜的元素。

不过要煮出一桌美味的娘惹菜是非常讲究的,从选食材,摏香料到烹煮都必须拿捏得好,才能煮出美味的娘惹菜。娘惹菜最讲究的是把香料研磨杵碎,调成稠糊的配料,给食物带来独特的南洋风味。

制作娘惹糕有一定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拿捏火候。娘惹糕种类繁多,有蒸、炸、甜、咸、辣等,主要材料是糯米、木薯粉等,并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兰叶、椰浆、椰丝、绿豆泥、红豆泥、花生粉、椰糖、叁巴 (Sambal) 等。早期娘惹会用植物的汁液来做染色,所以五颜六色的娘惹糕是它的特点。兰花糯米糕 (Pulut Tekan)、椰丝糯米饭 (Pulut Inti)、叁巴糯米卷 (Rempah Udang)、达兰糕 (Kuih Talam) 等。

Nyonya kuih 

从地域上来看,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娘惹菜比较偏向印尼菜或马来菜的口味,主要以椰浆来烹煮食物。马来西亚北部槟城的娘惹菜则有稍微受到泰国菜的影响,口味比较酸辣,主要香料是虾酱 (峇拉煎 Belacan)。这也明显区分了槟城和马六甲的娘惹菜。就用叻沙来做例子,槟城及北马区的是亚参叻沙,口味酸辣;马来西亚中南部的叻沙则是咖喱叻沙,汤头是用椰浆烹煮的。

娘惹菜的香料众多,比如:小葱头、姜(会选用普通姜,山姜或南姜),姜花,辣椒,薄荷叶,香茅,叻沙叶,班兰叶,肉桂,蜡烛果 (Candlenut/Buah Keras),罗望子(罗望子做的亚参膏),泰国青柠,香菜籽,莳萝,虾酱(峇拉煎),鹹虾酱 (Cincalok),豆酱,棕榈糖等。

Spices

大家都知道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都不吃猪肉,但这些峇峇娘惹的美食里竟然出现猪肉,这可能是因为混合了中国元素的关系。著名的娘惹菜有豆酱焖猪肉 (Babi Pongteh)、黑果焖鸡肉 (Ayam Buah Keluak) 、仁当牛肉 (Daging Rendang) 等。

Nyonya Cuisine (i.e. Chap Cai, Babi Pongteh, Curry Chicken, etc)

旧时代的娘惹多数是大家闺秀,足不出户,所以厨房便是娘惹的天下。一个合格的娘惹,在还未出嫁之前必须在家和母亲学做娘惹菜,只有会做娘惹菜的娘惹才能嫁到好人家。当女儿嫁到婆家时,家婆往往都会试探自己媳妇的烹饪能力,并将厨艺传给她。尤其在大庆典时,有一桌美味的娘惹菜和娘惹糕必定是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比如说长桌宴 (Tok Panjang)

娘惹刺绣和服饰

在旧时代,传统的娘惹在结婚之前,除了必须煮得一手美味的娘惹菜外,她们也必须学会刺绣和珠绣。小娘惹们从小就要学这些女红,人生中必须至少完成一对珠绣鞋 (Kasut Manek)。她们亲自做的珠绣鞋和一些手工艺品将会成为她们结婚时的嫁妆。珠绣鞋是娘惹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娘惹服饰的经典搭配。珠绣鞋是用极小的彩色珠子缝在布上,形成鞋面上的图案。

Traditional peranakan beaded slippers (kasut manek)

珠绣鞋的做法复杂细腻,很讲究手法,也非常耗时。基本上一双好的珠绣鞋大概要耗费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当然刺绣也不例外,刺绣也很讲究功夫。峇峇选媳妇的时候,除了会考验娘惹的厨艺外,刺绣和珠绣也不可少,婆家会从媳妇所绣出的图案来判断她们是不是合格的娘惹媳妇。

说到珠绣鞋,当然也少不了娘惹的传统服饰即娘惹可峇雅 (Baju Kebaya) 和长衣 (Baju Panjang) 。传统的长衣,是早期娘惹的传统衣服,较为宽松。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娘惹传统服饰也进行了加工,发展成了可峇雅。可峇雅非常精致,是量身定做的。可峇雅长至腰部,剪裁也更加修身典雅。衣料从棉质转为丝绸。可峇雅色彩艳丽,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法即手绣法和镂空法来绣出花卉图案。这可峇雅是马来式的传统服装,但用刺绣来绣图案,使得华巫文化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

Baju kebaya

峇峇传统娱乐节目—班顿和弄迎舞

峇峇的传统娱乐节目很大程度上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马来传统歌谣 (Dondang Sayang) 除了是峇峇娘惹的传统娱乐节目外,也是马六甲马来人、葡萄牙后裔及遮迪后裔的传统文化表演之一。歌词内容不仅限于爱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在吟唱时会有班顿的元素,也会弹奏马来乐器如马来鼓 (Rebana) 和西方乐器如小提琴和锣 (Gong),并加上简单舞蹈动作。

班顿 (Pantun) 原是马来古典文学中的转喻式古体诗歌,每首诗一如中国旧诗之分作四行;虽然班顿中也有六行与八行结构的,但并不普遍,所以又有马来四行诗之称。班顿是用来抒发情感的,相信峇峇的班顿也融合了一些中国文化色彩。弄迎舞 (Joget dance) 是马来人的娱乐节目中最精彩的部分,接受马来文化的峇峇族群也都偏爱举行这种 “弄迎” 舞会;所以在任何喜庆的场面中,若没有弄迎舞会,所有的宾客就要感到无精打采了。在峇峇的节日庆典或是家庭聚会时间,除了娘惹美食,当然也少不了精彩的班顿和弄迎舞。

Joget dance

宗教和祭祖

峇峇的宗教信仰大致上可分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早期的峇峇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们多数和中国一样信奉佛教或道教,峇峇大户人家里都一定会有祠堂,用来祭拜历代祖先,可见峇峇族群非常重视孝道,每逢过节一定会祭祖。

Penang Peranakan Mansion's ancestral hall

峇峇的宗教信仰也因地域文化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槟城和马六甲峇峇的宗教多数是以佛教或道教为主,槟城华人移民较多,自然峇峇族群也会跟着信奉中国的传统宗教。新加坡因是海峡殖民地的首府,当时新加坡的洋人较多,而且峇峇在社交和商业上都离不开洋人,峇峇娘惹又受到英国教育的关系,所以新加坡峇峇多数信奉的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当然也有少部分信奉传统的中国宗教。马来亚独立后,因受到政治的影响,一些若是想和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峇峇家族就必须改信伊斯兰教,但是多数的峇峇家族都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峇峇族群的贸易

19世纪至20世纪初马来亚的贸易活动几乎都和峇峇族群有关,是峇峇族群的黄金时期。峇峇善于贸易,他们精通三语,又熟悉地域文化。峇峇多数是从商的,包括银行、橡胶园主、运输公司、鸦片贸易等等大型商业活动。

峇峇都会与中国人打交道,引入中国商品。槟城是当时最重要的区域性的贸易港口,槟城港口又受印尼北部、泰国、吉打等地商人的欢迎,是早期的自由贸易港口,所以很多中国商船都会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停靠在槟城港口。因此槟城的峇峇多数和中国人关系良好。英国人是当时马来亚最主要的生意大亨,若想要赚大钱,和他们的关系一定要好,峇峇受英文教育,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英国人都特别喜欢和峇峇有生意上的来往。尤其在新加坡,当地峇峇都会自称为 “皇家华人” (King’s Chinese) 来区分自己和中国移民。

由于峇峇精通三语,所以他们不止能与中国人和英国人进行贸易,他们还能和当地土著也就是马来人进行贸易活动。他们在转卖商品给马来商人的过程中,通常不会遇到什么大问题。在海峡殖民地,峇峇族群先在新加坡成立了第一个海峡华人公会来维护峇峇族群的利益。过后,海峡华人公会的分支也设在槟城、马六甲和吉隆坡等。

TPAS logo

小结

在搜寻资料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海峡三地的峇峇文化是不一样的,让我更想深入的了解他们,更加了解峇峇文化。他们的文化融合了中国、马来和西方文化,使它成为独特的文化。峇峇族群的黄金时期短暂,经历了无数风雨,许多的峇峇后裔都不知道自己是峇峇族群,也因为政治的关系,加上峇峇族群的没落,他们也渐渐地被同化,当然还是有部分的峇峇族群知道自己的身世和文化。峇峇文化在马新一带虽然还存在,但也岌岌可危。娘惹美食广泛流传所以得以保存,但其他的传统文化则需要到娘惹博物馆才能了解到了。若是没有一班人在幕后默默地经营娘惹博物馆,积极地推广峇峇文化,相信峇峇文化很快就会在马新一带消失。

Penang Peranakan Mansion


图片来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槟榔屿和新加坡著名的峇峇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来群岛的据点

十二个马来西亚华人农历新年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