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屿:英国在马来半岛的第一个殖民地
![]() |
Georgetow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槟城有着“东方之珠”的美誉,位于马来半岛 (Malay Peninsula) 北部,槟城州 (Penang State) 被槟威海峡 (Penang Strait)分成两个部分:槟岛 (Penang Island) 和威斯利省,简称威省 (Province Wellesley)。威省北部和东部与吉打州 (Kedah State) 相连;南部则与霹雳州 (Perak State) 为邻;槟岛西部与印尼苏门答腊岛 (Sumatra) 隔着马六甲海峡 (Strait of Malacca) ,遥遥相对。
在马来亚联邦 (Malayan Union) 成立以前,英国把马来半岛划分成三个行政区:槟城、马六甲 (Malacca State) 及新加坡 (Singapore) 于1826年组成海峡殖民地 (The Straits Settlements),也称为“三州府”,是印度 (India) 的第四个省;马来半岛北部四邦 – 吉打、玻璃市 (Perlis State)、吉兰丹 (Kelantan State)、登嘉楼 (Terengganu State) 及南部的柔佛 (Johor State) 于1909年组成马来属邦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雪兰莪 (Selangor State)、森美兰 (Negeri Sembilan State)、彭亨 (Pahang State) 及霹雳 (Perak State) 于1895年合组成马来联邦 (Federated Malay States),也称为“四州府”。
![]() |
Malaya in 1922 |
槟榔屿是英国人最先在马来半岛登陆的地方,因地理位置优越,在马六甲海峡北端,所以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是英国在马来半岛上最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直到新加坡取代了槟榔屿才开始没落。英国人登陆槟榔屿,也是英国人在马来半岛展开殖民统治的开始。槟城现今文化除了受到各种族文化的影响外,还深受英国文化影响,从建筑物、路名、学校及医院名称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英国人放弃明古连 (Bencoolen),另寻商业据点
早在16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EIC) 就已经发现了东南亚这个优越的地区,想要在东南亚取得香料贸易权,所以在1592年派了 詹姆士·兰开斯特 (Captain James Lancaster) 到访槟榔屿,但他未在岛上进行贸易。再加上1623年英国商人在安汶被屠杀的安汶事件 (Amboyna Massacre) ,使英国人被逼离开印尼群岛,只保留了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没什么重要性的明古连直到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了《英荷条约》 (Anglo-Dutch Treaty) 后以明古连换取马六甲,从此荷兰 (The Netherlands) 势力退出了马来半岛,被英国人取代。
![]() |
Boundaries of the empires in Southeast Asia. |
![]() |
The Dutch and English enclaves at Amboyna (top) and Banda-Neira (bottom). 1655 engraving. |
因为明古连地理位置不优越,而当时通往中国的要道是在苏门答腊岛东部的马六甲海峡,再加上清朝政府 (Qing government) 在1757年允许广东 (Canton) 对外贸易,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北端开始积极地寻找更好的商业据点,以控制这一带的贸易,也能保护从英国来的商人及商船的安全。也借此机会压制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
英国人觉得马来半岛北部的吉打王国 (Sultanate of Kedah) 和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王国 (Sultanate of Aceh) 是控制马六甲海峡最理想的商业据点。在176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了托马斯·弗雷斯特 (Captain Thomas Forrest) 到亚齐进行考察,同时也到了到时候还属于吉打的槟榔屿考察。由于弗雷斯特与亚齐苏丹不合,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63年另派金洛奇 (Kinloch) 在亚齐进行特别任务,金洛奇实际上就是亚齐有工厂的英国商人 (Country traders) 联合起来的商业组织,成员有乔丹 (Jourdain)、沙利文 (Sullivan)、德索扎 (De Souza) 。这些商人不归英国政府管制,他们拥有在亚洲进行贸易的执照,而没有欧亚贸易的执照。于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强迫乔丹及其商业伙伴交出他们在亚齐的工厂。这些商人不愿意,而引起纠纷,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1773年便放弃了。
英国海军上尉-法兰西斯·莱特 (Captain Francis Light) 与槟榔屿
早在1768年,就已经有英国商人向在马德拉斯的乔治堡,现今的珍奈 (Fort George in Madras/Chennai) 举荐吉打比亚齐更适合作为英国的商业据点,他是乔丹他们的员工之一,名为莱特。莱特原本是在海军服役,在1763年退役了,接着就到印度去从商,但不受重用,就到了东南亚发展。莱特在1770年便到达了亚齐,次年到了吉打,他在吉打从事鸦片贸易。当他在吉打从商的时候发现吉打苏丹在寻求帮助对抗来自南部的苏拉威西 (Celebes/Sulawesi) 的武吉斯人 (Bugis people) 的雪兰莪王国 (Sultanate of Selangor) 和北部暹罗 (Siam) 的威胁,并愿意割让土地给莱特。这当然让莱特心动了,所吸引莱特的土地是槟榔屿而不是半岛上的吉打,他觉得槟榔屿更适合作为英国人来往欧洲与广东的贸易站,并于1771年写信给他的老板,信里描述了槟榔屿的好处。
![]() |
The statue of Captain Francis Light at Fort Cornwallis. |
1772年,这个商会写了一封信关于槟榔屿的好处和近几年吉打和苏门答腊的商业活动概况给在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收到信后便派了代表到吉打和吉打苏丹谈判,该公司不是委任莱特或是其他熟悉马来半岛的英国人,而是委派了一位不熟悉马来半岛的年轻人爱德华·蒙克顿 (The Honourable Edward
Monckton) 。由于他缺乏经验,不熟悉当地文化,不讨吉打苏丹喜欢,所以苏丹拒绝了他的条件。反而苏丹开出了另一个条件就是要英国出兵帮助吉打,但他未经授权,因此以失败告终。莱特尝试进行调解,但还被抱怨这次谈判失败,所以爱德华回到印度后,马六甲海峡商业据点的想法就被抛弃了。
莱特与普吉岛
由于莱特在上一次的谈判中被抱怨,所以他不受马来半岛及邻近的岛屿欢迎,所以他北上到吉打北部的英国商人及葡萄牙混血的“小殖民地”,暹罗称这座岛为普吉岛 (Phuket),马来人称 (Ujong Salang),英国人称 (Junk Ceylon)。岛上住着许多的欧洲人、欧亚裔、马来人等,是归暹罗管制,人民生活稳定。要不是常被缅甸 (Burma) 干扰,这座岛也将是英国人理想的商业据点。莱特在这里娶到了葡裔妻子玛缇娜 (Martina
Rozells),同时也找到一位商业伙伴詹姆士·斯科特 (James
Scott),这两个人对莱特的往后生活发展非常重要。
莱特从没放弃为英国人寻找一个好的商业据点。普吉岛坐落在孟加拉湾 (Bay of
Bengal) 的东南部,是个还不错的商业据点,斯科特也非常认同。于是在1780年,莱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Calcutta/Kolkata)
尝试说服沃伦·黑斯廷斯总督 (Warren
Hastings) 批准占领普吉岛。
![]() |
Portrait of Warren Hastings by Tilly Kettle. |
黑斯廷斯总督觉得这计划可行,但他不能接受莱特的请求,因为当时英方要求他出兵和船只到美洲去支援,因为法国加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American
Independence War) 。由于暹罗担心缅甸人的入侵,他们也忽视了莱特在1782年的请求。所以在1785年,缅甸入侵了普吉岛,这个属于欧洲与欧亚裔的贸易站被摧毁,普吉岛也不被纳入英国东印度公司考虑的理想商业据点。
莱特永不放弃,坚持要槟榔屿
当战争结束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再对马六甲海峡商业据点感兴趣时,莱特与斯科特又提出了占领槟榔屿或普吉岛的计划。黑斯廷斯总督于1784年委派金洛奇出使亚齐和弗雷斯特出使新加坡以南的廖内 (Riau/Rhio),但亚齐苏丹还是一如既往的棘手;荷兰东印度公司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VOC) 已在廖内设立商业据点。所以在1785年,英国在马六甲海峡的商业据点范围缩小了,只剩下槟榔屿和普吉岛,但是普吉岛经历过战争而被排除在外,所以只剩下槟榔屿。
![]() |
Flag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
莱特捉紧机会,把槟榔屿的事情掌握在手中。1785年尾,莱特亲自到吉打与苏丹阿都拉 (Sultan Abdullah Mukarram
Shah) 谈判,他利用了他在吉打从商15年的交情来让苏丹割让槟榔屿给英国,苏丹也口头答应了,他也将这好消息让东印度公司知道。不过当时黑斯廷斯总督在伦敦,所以莱特当时写信过去的时候是写给约翰·麦克弗森代理总督 (Acting Governor-General
John Macpherson),告知他已取得槟榔屿。当然想获取槟榔屿是有条件的,吉打苏丹要求东印度公司出兵及船只在吉打海域保护他们不受暹罗、缅甸及其他马来土邦的骚扰。由于现在只有槟榔屿是最佳的商业据点,所以麦克弗森一口就答应了吉打苏丹的要求。
![]() |
Portrait of Acting Governor-General John Macpherson |
在一切手续尚未签署前,莱特于1786年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委任为槟榔屿第一任总督 (Superintendent of Penang),同时也担任了东印度公司海军队长。同年五月,他率领小舰队,5名指挥官、150名印度军人和炮手 (Sepoys and gunners) 、两艘公司船舰和一艘他自己的商船到吉打。当舰队抵达吉打时,莱特从军火库拿一些滑堂枪及铳献给苏丹,也和苏丹签了条约。莱特和他的舰队在7月16日登陆槟榔屿,那些印度军人开始开发森林,搭起帐篷和房屋,也开始挖井以取得水源。
![]() |
Francis Light taking formal possession in Penang. |
刚起步的槟榔屿
莱特一行人刚抵槟榔屿才几天,印度南部马德拉斯的穆斯林商人 (Chulia
traders) 就抵达了槟榔屿开始设立市场进行贸易活动。从印度来的印度人也被统称为 (Keling),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路名上都可以听见或看见这个字眼。8月10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沃尔 (Captain Wall)、列温 (Captain Lewin) 和几位乘客到访槟榔屿,以9声枪声向莱特致敬,他也借此机会确立他在槟榔屿的职位。
莱特为槟榔屿取名为威尔斯太子岛 (Prince of
Wales Island),意思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的太子。但槟榔屿的马来名称还是沿用至今,仍是官方承认的 (Pulau
Pinang)。岛上第一个被开发的地方以国王乔治三世的名字来命名,叫做乔治市 (Georgetown),这名称一直保留到马来亚独立还在使用,也是现今槟城的首府。莱特把乔治市规划得非常好,在街上的建筑都是以乔治式 (Georgian)
为主。刚开始街道旁的建筑还是以亚达屋 (Attap –
bamboo and palm leaf) 作为暂时性的建筑物。莱特的建筑计划和建筑物仍保留至今。
![]() |
Suffolk House in 1811. It was once Captain Light's residence. |
莱特非常看好槟榔屿的发展。英国东印度公司把槟榔屿转变成国际自由贸易港口,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苦力等到槟榔屿发展,因为东印度公司会确保他们在槟榔屿的安全。莱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吸引超过50, 000人涌入槟榔屿发展;在1790年槟榔屿的人口已达到7千人,然而在18世纪末,人口便增至10千人,除了本区域的马来人外,多数到槟榔屿的都是从福建 (Hokkien)
和广东两省的华人和印度来的印度人。从1790年开始,许多前往槟榔屿的印度人都是罪犯 (Convicts),槟榔屿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刑事和解之地 (Penal Settlements) ,这些印度罪犯在槟榔屿修筑道路、建造房子,包括教堂和修筑水道,将山泉引入城镇。除了充当苦力,他们还是仆人,但享有自由的权利。这种景观让到访槟榔屿的马六甲和巴达维亚, 现今的雅加达 (Batavia/Jakarta)
的荷兰人大吃一惊,他们觉得这种社会结构非常不可思议。
![]() |
19th century Anglican church: St. George's Church in Georgetown. |
莱特所面对的问题
由于太多的罪犯被白人流放到槟榔屿进行苦力劳作,所以槟榔屿的治安欠佳。莱特在汇报槟榔屿的情况时有提到了槟榔屿的犯罪案日日增加。莱特也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求把英格兰法律 (English law) 引入槟榔屿,东印度公司的条件是让莱特禁止囚禁英国公民,但可以囚禁其他国籍的公民,他被允许在槟榔屿使用英格兰法律,不过都必须经过在加尔各答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同意。
莱特的一生已奉献给了槟榔屿,一直到他在1794年世逝。由于槟榔屿是英国第一个经济能力较弱的殖民地,所以莱特就变成了槟榔屿的“开岛功臣”,从一个森林覆盖的小岛,慢慢转变成繁荣的贸易港。莱特的薪资不高,每月只有1千卢比 (Rupee)。他除了运用他的薪资来开拓自己的贸易外,他还必须支付薪金予为他建造房屋的人民。所以莱特在槟榔屿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幸好莱特在普吉岛的商业伙伴斯科特一早就和莱特一样看上了槟榔屿,所以他辅助了莱特,帮他度过难关。他在槟榔屿开始开垦农地,种植了胡椒、丁香、豆蔻和肉桂等等农作物。斯科特可以说是在槟榔屿的大亨,他带动了槟榔屿的经济,莱特让他的商业伙伴在槟榔屿取得较大的利益,同时莱特也从中获取利益。
除了经济问题,莱特还面对区域性的军事问题,他有太多的外敌对槟榔屿虎视眈眈。距离槟榔屿最近的是吉打王国,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食言了,他们没有守住提供军力协助吉打的承诺,也没给予补偿金。早在1787年,莱特就已经开始担心荷兰人的势力及吉打人的嫉妒心。到了1789年,吉打苏丹对法国人 (French) 和荷兰人的属地很感兴趣。次年,吉打苏丹联合了其他马来土邦和棉兰老海盗 (Mindanao pirates) 一起攻打荷属马六甲,并企图夺回槟榔屿。在情急之下,莱特匆忙地组织了舰队抵达吉打进行武力威胁。1791年,吉打军力打不过莱特,所以又签署一份新协议,再次重申吉打苏丹同意与莱特签署割让槟榔屿的条约,每年只须付6千西班牙币 (Spanish dollar) 予吉打。条约签署后,也意味着英国不再提供军事保护,但东印度公司的存在,吉打也有着一定的安全。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在槟榔屿建造了康华利斯堡 (Fort Cornwallis) 来保护槟榔屿不被海盗入侵和吉打的攻打。
![]() |
1799 map of Georgetown, with Fort Cornwallis at the northeastern tip of the promontory. |
![]() |
Fort Cornwallis |
至于法军,在莱特1794年世逝后,他们一直还是槟榔屿的威胁,直到1796年两艘英国军舰在苏门答腊海域突袭了法军才结束,英国也一直对槟榔屿提供军事保护直到二战时日本入侵。
槟榔屿被英国器重,荣升为与英属印度的第四个省
槟榔屿的经济缓慢上升,这座岛也被英国人用来作为通往中国的补给站,持续了大约二十多年。随着统治时间越长,槟榔屿的行政管理也日益复杂化。1800年,莱特的接班人,乔治李特 (Sir George Leith, the
first Lieutenant-Governor) ,也是槟榔屿的第一位副总督,他获得充足的资金,决定放弃在槟榔屿的商业活动。1796年成立了定居者咨询委员会 (Committee of Settlers) 后,就有一堆的人抱怨不平。
![]() |
Portrait of Sir George Leith |
于1801年,第一位地方官抵达槟榔屿,一直到了1807年才被授予司法宪章 (Charter of Justice),记录法院 (Court of Record) 也正式成立。1800年,李特与吉打代苏丹东姑 (Tengku Dziauddin) 商议要拿下过港的一片土地作为槟榔屿的屏障。双方也同意了,李特将对岸的土地命名为维斯利省。由于吉打苏丹又再次割让土地,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增加4千元西班牙币予吉打苏丹,每年东印度公司须付1万元西班牙币予吉打。这也形成了往后槟城州的土地。1805年,英国日益看重槟榔屿,并决定让槟榔屿成为与英属印度孟加拉、孟买 (Bombay) 和曼德拉斯一样的一级行政区,也称之为“省”(Presidency),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第四个重要行政区。
![]() |
Map of three Presidencies in British India. |
1805年,槟榔屿被菲利浦·邓达斯总督 (Philip Dundas) ,过后也荣升为海军上将 (First Lord of Admiralty),认为槟榔屿应转为海军补给站,而经济则是次要的。他于1805年9月抵达槟榔屿,他的随行人员比莱特当时候还要多,更加气派。邓达斯的到来,也促使槟榔屿的发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把对迄今为止相当原始的海港的生活赋予一定的生气。他把原本在乔治市的亚达屋拆除,另用砖块来建造房屋,让到访的西方人感到惊叹,有欧洲城市的感觉。但是槟榔屿也是 “白人的坟墓”(White man’s grave),许多到来的白人包括邓达斯在槟榔屿死于疾病。
![]() |
Grave of Philip Dundas (left), at the Protestant Cemetery, Penang. The grave next to him is of John Hope Oliphant, a councillor of Penang who was married to Dundas's sister-in-law. |
槟榔屿的没落
欧洲的拿破仑战争 (Napoleonic wars)一结束,英国就想把势力扩张到远东地区 (Far East),槟榔屿的缺点慢慢地浮现出来。由于槟榔屿地处在马六甲海峡最北端,只利于区域性的政治及经济发展,所以英国人就想另寻更好的商业据点。1819年,新加坡的成立,终结了槟榔屿的前景,由斯坦福德·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出任总督,新加坡代替槟榔屿,因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更适合作为英国的远东贸易站。
![]() |
Captain Stamford Raffles |
1824年《英荷条约》签订后,马六甲变成了英国殖民地,并与1826年将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合成为海峡殖民地,成为印度的第四个省。1829年,贝恩克里斯总督 (Governor-General, Lord
Bentinck) 表示作为海军站的槟榔屿已失去价值,要减少槟榔屿的行政工作。因此,槟榔屿于1830年从海峡殖民地的首府降为依附加尔各答的地方 (Residency)。新加坡代替了槟榔屿,于1832年成为海峡殖民地的首府,只剩下两个部门在槟榔屿运作。槟榔屿还是继续影响着区域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但发展比新加坡缓慢。除了传统的农业外,槟榔屿也发展起了橡胶业和锡矿业,这两个工业对槟榔屿往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 |
Portrait of William Bentinck |
总结
虽然说刚开始英国占领槟榔屿是一个骗局,完全是顾及自己的利益而已。但是若英国没有占领槟榔屿,没有和吉打发生纠纷,那现在的槟城也不会出现,马来半岛上的各个马来土邦也不会统一起来成为现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也不会独立出来。我们可以想想,若是莱特没有登陆槟榔屿,英国势力没有伸入马来半岛,马来半岛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会是怎么样呢?
图片来源: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aits_Settlements
- http://www.sabrizain.org/malaya/straits1.htm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boyna_massacre
- https://www.atlasofbritempire.com/empire-in-asia-and-middle-east.html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_Light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rren_Hasting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India_Company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tch_East_India_Company
- https://www.pinterest.co.uk/pin/173951604334080695/
- http://www.penangstory.net.my/a-brief-history-of-indian-christians-in-penang/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r_John_Macpherson,_1st_Baronet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ffolk_House,_Penang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t_Cornwallis
- https://eheilmann.com/2012/07/10/three-presidencies-in-in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Alexander_William_Leith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Dunda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mford_Raffle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d_William_Bentinck
Comments
Post a Comment